以筚路蓝缕开拓,创人文科技腾飞。5月23日上午,2021年全国科技周暨湾区青少年科学素养论坛活动在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正式发起。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赵立,深圳市科协副主席张治平,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长李桂娟,国家第一批航天员、空军一级飞行员、大校潘占春,以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多个城市的科技教育作业者代表和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一起参加了包括人工智能领域、航空航天领域、AR和VR科技等领域的丰厚多彩的科技活动。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教育局支撑、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与深圳市科技传播促进会联合承办。首要集合人工智能领域和教育领域的AR、VR运用场景,评论在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怎样更好地展开航空航天科普教育。
集合立异,打造科技教育新特征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东文在致辞中表明, 抓立异便是抓展开,谋立异便是谋未来,立异是当今时代的严重命题,新一轮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愈加凸显了加速进步我国科技立异才干的紧迫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斗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任。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爱好的引导和培育,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征化展开的重要抓手,把科普推行作为学校优质化展示的重要渠道,引领学生了解更多科学常识,掌握更多科学办法,培育立异意识和立异才干,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集体。”王东文说。
随后,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张治平表明,科学普及应当跨越常识价值层面,愈加重视科学精力、科学办法、科学文化层面的培育。线上+线下、沙龙等多样化立异科技教育的形式值得多去测验,也是为丰厚全国科技活动周深圳分会场的内容而做出的新举措,更是为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贡献力量。
活动第一讲,由深圳市科技传播促进会会长、国家第一批航天员、大校潘占春带来《航天员是怎样炼成的》专题讲座。潘大校带领我们回顾了世界航天前史及我国航空航天兴起进程,具体解读了对群众相对陌生的航空作业流程,共享了当时参加航天作业时的故事,也让在座师生理解了航天员的艰苦与背面不为人知的尽力付出。
潘占春从青少年喜好的视点启航,用举重若轻的办法、一般粗浅的语言为在场学生们普及航空航天科技的常识,让他们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科技的魅力。
线上线下结合,多方共享促科技沟通
随后,来自深圳技术大学的彭小江副教授带来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与运用》的专题讲座,为我们具体讲述了人工智能前史展开的三个阶段及人工智能未来展望。彭教授从STEM教育为启航点提出,现今时代下的人工智能,是不会再退出科技主流舞台的,只会回归平民化,由于现状正处于新科技的展开浪尖。
深圳大学徐明教授也环绕人工智能主题进行专题讲座。徐明通过在校科技教育事例分析,以及多年教育及学生反应,给在座师生带去未来科技学习与科技教育展望。
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多个城市的科技教育作业者,以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的办法,就“创客赋能的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活动”、“人工智能立异教育”、“学校AR/VR 教育”等热点话题进行沟通共享。
除专题讲座外,本次活动还特设了沙龙+产品秀的办法进行多元科普教育,活动邀请了7家高科技企业,配合学校原有的航空航天科技设备与教育资源,展示了航空航天VR博物馆、航天仿真VR探究、人形机器人、古代科技产品等,确保了顶级高科技产品能与学生切实互动,完结科技产品展览与互动体会。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